当我开始写作后我被文字治愈了

2024-05-30 10:24: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当我开始写作后我被文字治愈了已经陪着一千多位学员走过了无数个在文字中沉潜的时光。有的学员在训练营里找到了通过写作疗愈身心的法门,也有人通过训练,为文章注入了平常察觉不到的细节与灵感。

  这个爆款训练营之所以让人收获颇丰,不但得益于课程精妙的设置,也离不开学员们口中不断提到的“苗师傅”半岛官方app

  30多年出了十几本书,是一个小说家兼资深媒体人,“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原《新知》主编”……

  然而对于训练营的学员们来说,即使抛去这些光环,苗师傅独特的讲述方法和充满磁性的嗓音依然分外迷人。

  写了三十多年,关于写作对情绪的疗愈,对内心的安顿,乃至带给人沉潜内观、自我确认的可能,苗师傅有足够丰盛的体悟。

  关于写作的秘诀,苗师傅怎么看?不妨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如果你还在写作的路上踽踽独行,也许来《苗师傅基本写作法》,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写作肯定是有秘诀的,试举一例,“用第三人称写作,直到那个不可抑制的自我跳出来”,这一条我奉为圭臬,但起手还是用第一人称写着方便,写了好几年,写了十几万字,才学会用第三人称写。

  我出第一本小说的时候,编辑对我说, 写小说像甩鞭子,手一抖,力量自动传递到鞭子的末梢, 你这本书,还没学会甩鞭子。这句话我也奉为圭臬,一直在学怎么甩,怎么抖,换一句严肃的话说,就是怎么推动叙事,你要让你的故事自动的发展起来。

  找到秘诀并不难,难的是你拿到了秘笈,还要练上几年,很可能学到老写到老,还没学会甩鞭子,但至少手抖个不停。

  我听到写作秘诀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走路,能走路就尽量走路”,这不是哪个作家说的,这是画家刘小东说的,他说他有一次走路,在一个桥上,看见桥下河边有两个人,拿着一张X光片子看,他就把那个场景画了下来,他说,走路能改变我们的感受。

  类似的秘诀,余华也说过,余华说他有一次在王府井大街溜达,看见一个人泪流满面,走在人群中,他为什么那么悲痛?这个疑问促成余华写出了《许三观卖血记》。

  我也时常走路,走的时候有很多收获,想出了一句话或者想出了一个情节的安排,甚至会冒出一本书的想法。

  其中缘由,我想是感知界面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我估计走路和跑步,游泳或瑜伽或冥想都有类似的功能,用一位美国作家的话来说,叫作“从僻静处出发”,你要找到你身体中那个更安静的自我,写作要从那个安静的地方出发。

  我们的感知是可以被利用的,比如家里电灯发出的光,实际上闪烁的,频率为50赫兹,但我们的眼睛无法分辨这个频率,我们看到的灯光是柔和的,稳定的。 再比如电影是一秒24格,这就足以让我们看到连续的画面。

  我们也总面临新的感知界面,比如新的智能搜索,比如跟着ChatGPT学英语,再比如某种铺天盖地的谎言,我们每天调试自己的感知界面,以应对生活和工作。

  写作是一种很古老的感知界面,你晚上在灯光下写点儿什么,跟两千年前奥勒留晚上在行军的帐篷里写《沉思录》差不多,这就是一种“自我决定的孤独”。

  三联的编辑让我开写作课,我心说,我自己都写不好呢,怎么教别人。 不过,要是把写作当成一种改变认知界面的方法,我还是有点儿心得。写作可以让我们变得迟钝一点儿,同时又敏锐一点儿,因为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值得写的,你最初的激愤和屈辱,都得沉淀一下,对写作者来说,好事和坏事都是素材,所以发生了一些坏事,也能坦然面对。

  我要讲的大概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讲处理时间,写一篇小说或者写一篇文章,都要处理一段时间,有些伟大著作,光听题目,你就知道它是在处理时间,比如《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不过这两本书,我们学不来,我们可以从朱自清和周作人一千多字的散文学起,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讲处理人物,我们还是从朱自清最简单的一篇文章说起,《背影》,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朱自清不写爸爸的脸,写爸爸的背影,这是一种“陌生化”,你先把爸爸妈妈陌生化,然后就知道该怎么动笔写他们了。

  第三部分讲处理事件,也就是甩鞭子,手一抖,力量自动传递到鞭子的末梢,这一招我还没学会,但我们得把“故事驱动”这个理念建立起来。时间、人物、事件都有了,揉在一起就能成为一个文章了,揉好了,还能写成一个小说。

  不过,怎么揉呢?得用文字。文字如针脚,得把一堆素材缝合在一起,文字好就是针脚细密,可文字又是一个要终身的功夫,一节课顶多能 提醒你对文 字的敏感性,画家用画笔和颜料工作,画材很费钱,写作者用文字工作, 我们大多会三五千字,这三五千字已经在手 ,够使了,但怎么把它们排列好,我们得先有点儿语感。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写 作的才华,那太正常不过了,每一个要学画画学跳舞学写作的人,都面临好几百个人来说他没天赋没才华,写作有时候就是从自我怀疑开始的。第四部分,讲文字。

  第五讲是一些写作练习,我们在写作教科书上经常能见到,比如,假设你夜里杀了一个人,早上来到一个湖边,写一段风景描写,但不要透露你杀人这个事实。这就是在锻炼语言的准确性,你要把感受传递出来,写的才算准确。

  再比如,设置三个地点,家、加油站、超市,写一个段落,让角色去往这三个地方,这就是让你寻找叙事的推动力,你要让一个角色行动起来,他的行动要有内在的驱动。这两个练习都是针对小说写作进行的,但对写文章也很有效。

  我在三联中读开过“文学体验三十讲”,一共三季,累计九十讲,那是讲阅读的。阅读和写作总是紧密相连的,讲了三季阅读,写作好像也呼之欲出了。

  再讲一个写作的秘密,我忘了从哪儿看来的,是说,作家一半以上的写作时间都花在处理开头25%那部分。这个秘密,我们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在展开叙述那部分往往是最迷人的,比如最近很流行的一本书,《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改变感知界面,对文字和阅读都再敏感一些,调试到自己能进入一个相对安静的写作状态,这大概就是“基本写作法”的“基本”所在。至于说能写出什么来,不要太在意,我们不以写小说为目的,也不区分虚构非虚构,关键是走出写作的第一步。

  我要讲的都在这篇序言里了,如果你足够聪明,就不用报名参加了,秘诀也需要练的,这里透露的一两个秘诀也许你已经领悟了。如果你想再听我念叨念叨,那就欢迎报名参加,写作是一门笨功夫。好了,先说到这儿吧。

  43天练功周期+超500分钟苗师傅视频授课+苗师傅入群指导+2次直播点评课+4次实战写作练习+投稿活动+300小时社群服务

  是个作家。写小说,写随笔,出版了《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给大壮的信》《面包会有的》等十多部作品。

  是个聊天好听的人。三年前开始,他在三联中读平台先后开了三季文学课,《文学体验30讲》《文学的30次夜游》《文学的30种滋味》,没怎么宣传,很自然地成了爆款,200多万次收听。去年,他又开了一档播客《天真与经验》。

  专栏作者毛尖说他,“本质上,苗老师是个文本享乐主义者。听苗老师讲课,几乎可以直接兑换成肉身经验。愉悦,是他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一如罗兰巴特的文学守则。”

  他的同事,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的王小峰说,“去逛一次阿姆斯特丹,他能想到十几位作家二十多部作品的四十多个相关片段以及七部电影里的二十二个片段。苗师傅的文字跟他真身一样,读起来像个慢性子,引经据典讲讲里面的道道,偶尔冒出点坏水。”

  而作为参与包装这门课的我而言,苗师傅的存在,让我觉得世界更美好了一点。因为,一个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居然还能长得这么好看,声音这么好听。这可绝不是粉丝滤镜。毕竟连他的老友,《读库》的老六都要略带醋意地说他“绝对称得上是个帅哥”,并对他袋般的腹肌赞口不绝。

  就拿“语言”这一单元来说,苗师傅教的,不是让你机械地模仿锦言佳句,而是通过写作片段练习,让你真正领会“语言”在写作中起到的作用。随便看一个苗师傅出的练习题吧:

  写作片段练习:你夜晚杀了一个人,早上走到一个湖边,描写湖边的景色,但不要说你杀了人,想办法通过景色描写传递出危险或血腥的气息。

  毫不夸张地说,这样透彻地懂得“写作的本质”,且能带你直接去切“写作的本质”的老师,在市面上是独一份的。有时,苗师傅在群里随口的一句话,一个轻轻的点拨,已能让你醍醐灌顶,大呼顿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绝不是虚言。

  我们调研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同类训练营,发现它们多数采用主讲人自己的作品作为“教材”。或是选取一些版本较老的写作教材中的范例,这些,在我们的训练营中都不会出现。

  学习素材全部来自学员喜爱的文学文本,其中既包括经时间淘洗的名家经典,也有让你惊呼别有洞天的冷门佳作。

  你将迎面遇上现代文学名家张爱玲、周作人、朱自清、老舍,远赴重洋和纳博科夫、菲茨杰拉德、克里斯汀•鲁佩南讨教;

  曾让你惊为天作的《笑傲江湖》《了不起的盖茨比》《倾城之恋》,现在,它们都是苗师傅带你学习“事件写作”的教科书;

  背靠有近30年文字行业积淀的三联平台,在“阅读与写作”领域,三联中读已成功孵化并开办了13期《小贝·阅读写作训练营》、8期《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服务了超过20000名学员。“阅读与写作”也成了三联中读训练营的招牌产品。

  43天练功周期+超500分钟苗师傅视频授课+苗师傅入群指导+2次直播点评课+4次实战写作练习+投稿活动+300小时社群服务

  全程还有三联中读内容总监俞力莎、三联中读内容编辑郑筱诗担当助教,协助答疑+点评,配置堪称豪华。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