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第一节 佛 教
第一节 佛 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40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亦称《新大品经》、《大品般若经》。梁僧韦占《出三藏记集》作24卷,且云“伪秦姚兴弘始五年(403)四月二十二日于逍遥园译出,至六年(404)四月二十三日讫。”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则著录40卷或30卷或27卷。时鸠摩罗什手执胡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后秦王姚兴亲览旧经,验其得失,释慧恭、僧磬、僧迁、宝度等五百余人,详加审定,然后写出。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皆收。
鸠摩罗什(344~413)后秦名僧。父籍天竺。生予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改习大乘。善般若,精通汉语。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一生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主要译作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十诵律》等。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中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著作有为姚兴写的《实相论》2卷,已佚;答姚兴的《通三世论》书1篇;答慧远质问大乘义18科3卷,题为《大乘大义章》或《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死后葬逍遥园(陕西户县草堂寺)。
《大智度论》100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僧韦占《出三藏记集》著录。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俱收。原著为古印度龙树撰。原本共320万字。鸠摩罗什仅将其初品(34卷)全译,其余部分略译,弘始七年(405)十二月译完。是书是大乘中观学派的主要论书之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了系统的解说论证,虽主要发挥《般若经》的思想,但实际涉及的方面很多,相当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
《百论》2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僧事占《出三藏记集》、道宣《大唐内典录》、智升《开元释教录》皆著录。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俱收之。原著为古印度提婆撰。论凡20品,品各有5偈,共有百偈,因称“百论”。此论发挥了佛教般若学说的空、无我及龙树的中观理论,对印度古代哲学流派数论、胜论的观点进行了批驳。《百论》于弘始六年(404)译成。
《成实论》20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梁释僧事占《出三藏记集》著录16卷,唐道宣《大唐内典录》作20卷或16卷。古印度诃利跋摩撰。应尚书令姚显之请而译。鸠摩罗什手执胡本,口自传译,由昙晷笔受,昙影正写。于弘始十四年(412)九月十五日译成。“实”指四谛之谛;“成”为成立四谛,全书对四谛作了新的解释论证,主张人我空(灭假名心),法我亦空(灭法心),空本身也空(灭空心)。此书为小乘空宗到大乘空宗的过渡产品。历代大藏经皆收录。
《坐禅三昧经》3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或作2卷。又名《菩萨禅法经》、《禅经》或《禅法要》。后秦弘始三年(401)十二月二十六日,僧睿从鸠摩罗什受禅法,得其所抄撰《众家神要》,即译为此经。此为大小禅法的汇编。初43偈,为究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20偈,为马鸣所造。弘始九年(407)闰月五日重加校订。历代大藏经皆收录。
《维摩诘所说经》3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佛说维摩诘经》、《说无垢称经》、《维摩诘经》。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半亩园丛书·新刊释氏十三经》俱录。自东汉至唐凡七译,今存三,鸠摩罗什所译为其中之一,影响最大,流传亦最广。此经叙述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了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家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否定了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在长安大寺译成此经。今有平装影印本出版。
《阿弥陀经》1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无量寿佛经》、《小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半亩园丛书·新刊释氏十三经》皆收录。叙述佛在祗树给孤独园对舍利弗等讲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无上庄严。称只要一心诵念阿弥佛的名号,死后就可往生该处。做行方法简便,汉译仅约2000字,极易背诵,故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此经很早就成为净土宗信仰者每天必读的课本。
《妙法莲华经》7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新法华经》、《法华经》、《华经》、《添品妙法莲华经》。或作8卷。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半亩园丛书·新刊释氏十三经现》皆收。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意在弘扬“三乘归一”,调和大小乘的各种说法。认为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是一部大乘佛学的集大成之作,吸引了广泛的信众。浅显通俗,譬喻生动,有很强的文学性。此经在中国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之一。
《金刚经》1卷 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于后秦弘始四年(402)译成。谓世界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对现实世界不应执着或留恋。篇幅适中,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宋《碛砂藏》、日本《大正藏》、《半亩园丛书·新刊释氏十三经》皆收。
《实相论》2卷 后秦鸠摩罗什撰。《高僧传》记载,姚兴迎罗什入长安,待以国师之礼。罗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广。常叹日:“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识者寡,折翮于此,将何所论?”乃凄然而止。惟为姚兴著《实相论》2卷。辞喻婉约,莫非玄奥,姚兴奉若神典。 鸠摩罗什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条。
《大秦众经录 》东晋僧睿撰。僧祜《出三藏记集》著录。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3、卷10分别载录《大秦众经录》及《后秦沙门释僧睿二秦录》l卷,疑为同书。此书是鸠摩罗什译经的总目录。体例与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大致相同。这种以地名冠首、专记一地或一人著述的目录,由僧睿首创。已佚。
僧睿 魏郡长乐(河南安阳东)人。先师事道安,后投鸠摩罗什门下。长期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曾讲说《成实论》。先后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中论》、《大品右经》、《小品般若经》、《法华经》 、 《维摩诘经》、《自在王经》、《禅经》等作序。后半生主要活动场所在长安,人称“京兆僧睿”年67卒。
《释驳论》1 卷 后秦僧恒撰。《出三藏记集》、《大唐内典录》均著录。其序云:“晋义熙(405~418)之年,如闻江左袁、保二贤,并商略治道,讽刺时政……余恐眩曜时情,永沦邪惑,不胜愤惋之至,故设宾主之论以释之。”全文存于梁释僧祐编撰的《弘明集》内。慧皎《高僧传》卷7、《弘明集·答秦主书》载道恒事迹。
道恒(345~417) 蓝田(陕西西安东南)人。曾从鸠摩罗什译经。姚兴敕令道恒、道标还俗从政,二人誓不从命。道恒还著有《百行箴》等。道标著《舍利弗毗昙序》及《吊王乔文》。二人还合著《答伪秦主姚略劝罢道三》。
《实相论》 东晋昙无成撰。慧皎《高僧传》卷7记载,昙无成与颜延之、何尚之共论《实相》,往复弥晨。“成乃著《实相论》,又著《明渐论》。”
昙无成 俗姓马,抚风(陕西泾阳西北)人。早年即出家,后投鸠摩罗什门下。后秦末,徙居淮南中寺,讲《涅架》、《大品般若》诸经,200人。
《空有二谛论《三论义疏《成实义疏》东晋僧导撰。慧皎《高僧传》卷8记载,僧导博读众经,曾参加道安主持的译场。及鸠摩罗什译出经论,他又参议详定。“导既素有风神,又值关中盛集,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乃著《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当时南方《成实论》的传播,即开端于僧导。僧威、僧音、昙济都以修学《成实论》而著称。
僧导 京兆(陕西西安东南)人。鸠摩罗什。因救宋文帝刘义隆南逃有功,后深得宋孝武帝刘骏敬重。
《肇论》1卷 东晋僧肇撰。《通志·艺文略》著录为2卷,《郡斋读书志》则作1卷。《大正藏》卷45收其全文。首为《宗本义》,概论全书大意。接着是4篇独立成章的论文:(一)《物不迁论》不迁,意指小乘执着而不懂真义。认为世界有真实的发展变化,动静如一。(二)《不真空论》谓世界万物都由因缘而生,有非真有,无非真无。(三)《般若无知论》虽然般若无知无相,但却“无所不知”,且时时明照万物。照到“无相”,就与实际相契合而成为“无知”。(四)《涅檗无名论》获得涅桀的人既然有三乘的差异,涅桨自然就有“有余”和“无余”两种区别。并认为证涅桨是一个先渐后顿的过程。书编成于南朝陈时。是一部关于认识论的佳作。
僧肇(384~414)俗姓张,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鸠摩罗什之一。原崇信老庄。及读《维摩诘经》,深受影响,因而出家。先后在姑臧(甘肃武威)和长安参加鸠摩罗什译场的翻译工作。著作很多,大部分已佚。《传灯录》云僧肇为姚兴所杀。
《注维摩诘所说经》10卷 东晋僧肇撰。《维摩诘所说经》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此经注本很多,影响最大的当推僧肇注本。据《众经目录》卷6载,当时鸠摩罗什、竺道生和僧肇三家各有注本。唐道液编的《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及《关中释钞》中都同时收三家注。僧肇投鸠摩罗什门下,人称“解空第一”。在《答刘遣民书》中,言鸠摩罗什译此经时,他“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僧肇在自序中亦云:“余以短,时阁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此注本保存并发挥了鸠摩罗什的见解。僧桔谓肇“始注《维摩》,世咸玩味。”年间有单行刊本传世。
《宝藏论》3卷 后秦僧肇撰。郑樵《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日本《大正藏》45卷收录。然僧禧《出三藏记集》、道宣《大唐内典录》,隋、唐诸志均不见著录。此书真伪未考实。
《大般泥洹经)20卷 南朝宋智猛译。僧祐《出三藏记集》、道宣《大唐内典录》均著录。已佚。今仅知智猛西行游历,得《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各一部。后于凉州译出《大般泥洹经》20卷。
《外国传》1卷南朝宋智猛撰。《隋书·经籍志》著录。慧皎《高僧传》卷3、《释迦方志》卷下及僧韦占《出三藏记集》卷15都记述了智猛的经历。后秦弘始六年(404),智猛与昙纂等15人,从长安出发,出阳关,西人流沙,历厨宾、迦惟罗卫,至华氏城。于婆罗门罗阅宗处得《大般泥洹经》梵本1部。又获《摩诃僧祗律》1本及余经梵本。刘宋景平三年(424)从天竺返回。宋无嘉十六年(439)七月在成都开始撰写游历。原书已佚。《出三藏记集》收其原文1段。
《白黑论》1卷 南朝宋慧琳撰。又名《均善论》。元嘉十年(433)前后撰成。今存一部分,载《宋书》卷97《夷蛮传》。原文为问答体,设拟“白学先生”代表儒者,“黑学道士”代表僧人,两者辩论、问答,意在论评儒释之异同。慧琳借“白学先生”的话贬抑、批评佛教,主张废除鬼神之说,认为以周孔老庄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最为周全。
《佛性论》西魏苏绰撰。《北史》本传:“绰又著《佛性论》、《七经论》,并行于世。”已佚。 苏绰(498~546) 字令绰,武功(陕西武功西)人。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帮助宇文泰进行改革。曾制定计账、户籍制,减省官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又草成《大诰》,谴责西晋以来浮华文风。奉命依《周礼》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笑道论》3卷 北周甄鸾撰。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四月,周武帝敕甄鸾“详佛道二教,定其先后、浅深、同异,鸾乃上《笑道论》三卷,合三十六条(《续高僧传》卷二十三)。”书前有序,概述成书缘起及对佛、道二教的总认识。此后在36个标题下引述道经进行批驳、评议,论证道教荒谬、粗劣。全文今存于《广弘明集》卷9。
沈罔,乃作《二教论》取拟武帝。”分“归宗显本”、“儒道升降”等12个标题时行论述。认为只有儒、佛二教,道教本从属于儒教;区别于老庄道家的道教虚妄诡诈,粗劣不堪。全文今存《广弘明集》卷8。
道安 俗姓姚,冯翊(陕西高陵)胡城人。北周时先后住长安大陟岵寺、大中兴寺,善《大涅檠经》、《大智度论》,又博通儒家经史,为北周朝野士庶所重。
《众经目录》5卷唐玄琬撰。是书继彦琮的《众经目录》而补入后来所译经书,于贞观初年撰成。清雍正十三年(1735)刊《陕西通志·经籍志》载。
玄琬(561~636) 华阴 (陕西华阴)人。从洪遵学四分,精通律部。贞观初,召为太子诸王受菩萨戒,并造普光寺以安之。
《破邪论》3卷 唐法琳撰。本书是针对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的《上减省寺塔废僧尼事》而作的佛教专论。卷上,法琳征引“孔老经书,汉魏已来内外史籍”中有关“孔老师敬佛”的说法来批驳傅奕的“佛为一姓之家,鬼也。作鬼不兼他族,岂可催驱生汉供给死胡”。卷下又引用一些史料,对傅奕提的“毁寺给民,草堂安像”,“帝王无佛则大治年长,有.佛则虐政祚短”等等观点加以批驳。此书“经宣和焚毁,藏中多阙”(《文献通考》)。收人《大正藏》第52函。
法琳 (572~640),关中人,俗姓陈。少时出家,广习儒释经书。隋末,蓄发俗服入关,研究道教典籍。唐初再入佛门,住长安济法寺。贞观初,住终南山龙田寺。贞观十三年(639),因道士秦世英告法琳的《辩证论》有“谤讪皇帝”的言论,而被流往益州(四川成都),未至而卒。
《辩正论》8卷 唐法琳撰。此书约成于贞观七年(633),主要是批驳唐武德九年(626)清虚观道士李仲卿的《十异九迷论》和刘进喜的《显正论》而作的。全书分12篇:一、三教治道篇,二、十代奉佛篇,三、佛道先后篇,四、释李师资篇,五、十喻篇,六、箴篇,七、气为道本篇,八、信毁交报篇,九、品藻众书篇,十、出道伪谬篇,十一、历代相承篇,十二、归心有地篇。本书是历代专论中保存佛教史料最多的一部书。收入《大正藏》第52函。
《僧羯磨》3卷、《尼羯磨》3卷 唐怀素撰。此书对《羯磨》进行研究校理。两书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相同。“羯磨”在怀素序中有云:“此《羯磨》者,则绍隆之正术,匡护之宏规,宗绪归于五篇,滥觞起于四分,实菩提之机要,诚涅檠之津涉者也。”收入《大正藏》第40函。
怀素(624~698) 俗姓范,京兆(陕西西安) 人。年幼聪黠。贞观十九年(645)拜玄奘为师,独好“毗尼” , 兼善“俱舍”。还著有《俱舍论疏》15卷、《遗教经疏》2卷、《新疏拾遗钞》20卷、《日诵金刚经》30卷《四分僧尼戒本》各1卷(《宋高僧传》卷14)。
《摧破邪山论》。为世亲著、玄奘译。是书为窥基在玄奘译本的基础上,于唐龙朔元年(661)对《唯识二十论》进行详细翻译。窥基在书序中说:“昔觉爱法师,魏朝创译,家依三藏,陈代再翻。今我和上三藏法师玄奘,校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莫闲奥理,义多缺谬,不悟声明,词甚繁鄙”,故于玉华寺庆福殿详译此论。全论着重论述了“唯识无境”的理论,理半文约。此书收入《大正藏》第43函。
窥基(631~682) 俗姓尉迟,长安(陕西西安)人。17岁出家,拜玄奘为师,学梵书,参加译经, 深通法相, 因明理论。一生撰述繁多,现存约14部,故当时称之为“百本疏主”,亦名“慈恩大师”。又因其主张“宇宙万有,唯识所变”,被称为“唯识宗”。
《成唯识论述记》20卷 唐窥基撰。此书是窥基为《成唯识论》所作的疏释。《成唯识论》又名《净唯识论》,是玄奘糅译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十三颂》所作的注释。窥基为之作疏释,以之说为正义,释文所引《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采用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方与现存梵文、藏文颇有出入。其对《成唯识论》的注疏本还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唯识别抄》10卷(现存4卷)、《唯识科简》2卷。收入《大正藏》第43函。
《摄论钞》10卷 唐窥基撰。是书是《摄大乘论》的注释本。《摄大乘论》,简称《摄论》,梵文原本已佚。该书《人间天书宗教典籍举要》著录。《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瑜伽论劫章颂》1卷唐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瑜伽论劫章颂》1卷 唐窥基撰。《瑜伽师地论略纂》为 《瑜伽师地论》第1~66卷作注释。《瑜伽师地论》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窥基为之作注,其论文义繁广,一叙所为,二彰所用,三明宗绪,四显藏摄,五解题目,六释本文。是书收入《大正藏》第43函。《瑜伽论劫章颂》为七言颂。收入《碛砂藏经》第75函中。
《异部宗轮论疏述记》l卷 唐窥基撰。异部指宗派之部各异,宗轮谓所宗之唐窥基撰,法互有取舍,轮转不定。记述了自释迦牟尼死后印度佛教分派的历史及其教义等。《异部宗轮论疏述记》是窥基为《异部宗轮》的注释本。日本有为窥基《异部宗轮论疏述记》注释的书有:荣天的《目论》5卷和宪荣《发韧》3卷等。是书收入《续藏经》第1编第83函。
《阿弥陀经义疏》1卷 唐窥基撰。阿弥陀为净土宗信仰的佛名号,佛教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是书收入《大正藏》第37函。另《大正藏》第37函还收有《阿弥陀经通赞疏》、第47函收有《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胜曼经述记》2卷 唐窥基撰。《胜鬟经》全称《胜篁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称《狮子吼经》。此经为记述胜鬟夫人劝信佛法的说教。《胜鬟经述记》是《胜篁经》的注释本,收入《续藏经》第1编,第30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2卷 唐窥基撰。是书又名《心经幽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记述了五蕴、 三科、 四谛、十二因缘皆空等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难。在国内流传甚广。《心经幽赞》是《心经》最著名的注本之一,收入《大藏经》第23函中。
《金刚般若经赞述》2卷 唐窥基撰。此书是《金刚经》的注释本。《金刚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窥基的注释收入《大正藏》第33函。另《大正藏》第40函收有《金刚般若论会释》3卷。
《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30卷 唐玄逸撰。本书成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二十九年(741)之间,原书共30卷,现存15卷。本书“考其大小乘经律论,并东西贤圣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纸书,校知多少,缚定品次,俾后世无闷焉。”(《宋高僧传》卷5)。每卷之首先列收典目录,其次叙列每经名目。其著录方式在历代经录中是较独特的,它不仅使读者全面了解一经中的章节目录,而能了悉它的梗概纲目,其作用与提要、解题相仿。收入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的《宋藏遗珍》第六册。
《开无释教录)20卷 唐智升撰。是书为中国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共20卷,前10卷为《总括群经录》,通篇以人为纲,以朝代为序,记载了自汉到唐朝19个朝代的都城、帝系、年号、译者人数、所译经卷数及存阙,然后再依译人年代先后,详载所译经籍名称、卷数、译时、译地、译本单重及译人小传,并附失译各经于末,间及此士撰述;后10卷为《别分乘藏录》,1至8卷把译本分为有译本、有译无本、支派别行、删略繁重、补阙拾遗、疑惑再详、伪妄乱线两卷,系入藏目录,总计入藏佛典1076部,5048卷。在有译有本中,把大乘经分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檠五大部分,并各有重译或单译经,为后来大藏经编目所遵循。由该书别出的《开元释教录略出》共4卷,它标明部类、译人、纸数,注有千字文次第,首创了千字文编号。此书是佛典目录中的杰作,是研究唐代以前中国佛教典籍源流以及诸僧传略的重要资料。有宋元明清诸藏本、南京刻经处单行本。《四库全书》、《大正藏》收录。
《读古今译经图记》1卷 唐智升撰。是书成于唐开元十八年(730)。收入《大正藏》第55卷。本书是继唐靖迈撰的《译经图经》的赓续之作,其体例一样,由短序及《大唐传译之余》两部分组成,记述了译人的生世经历、译经过程、译典及其他事项,内容较为确实。《续集古今佛道论衡》1卷唐智升撰。书成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佛的生卒年代,第二部分记叙了汉明帝、东吴孙权、北魏明元帝时的佛道论衡,间有他事。收入《大正藏》第52函。
《续大唐内典录》1卷 唐智升撰。该书成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全书包括总目、《续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的序及目录、正文。智升就其内容在序中云:“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从麟德元年甲子,至开元十八年庚午,前录未载,今故续之”。该书收入《大正藏》第55卷。
《楞伽师资记》1卷 唐净觉撰。是书是一部记述楞伽北宗师资传授史的著作,起自刘宋的求那跋陀罗到唐朝的普寂、敬贤、义福、惠福。全书着重记述这些人物的禅学思想,而生平历行数语带过。收入《大正藏》第85函。
《菩提心义》1卷 唐潜真撰。该卷分五门,分别为:一、释名义,二、识体性、三、辨一异,四、明相状,五、述行愿。是书收在《续藏经》第2编,第9函,第4册。
潜线)俗姓王,字义璋,夏州朔方(陕西横山)人。幼好佛书,20岁出家,以博文而名。《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3卷 唐慧苑撰:是书是一部专门训释《新译华严经》中难懂或难读字、词的发音、含义,及字形辨析的佛教辞典,仿《经典释文》体例,采集字书和汉魏古籍,兼诸字训诂,摘录难字,注音释义。所引汉魏古籍,今多佚。今存版本以《碛砂藏》本完备,《拜经堂丛书》收入删节本。《大藏经》亦收入。
《华严疏刊定记》20卷唐慧苑撰。是书述其师法藏之说,时参已见,放多异于前人。收人《续藏经》第1编,第5函。
《十门辨惑论》 唐复礼撰。此书是答权文学释典稽疑。其序日:“权文学……顷著十疑于我二谛,公孙生之骏辩,自昔难酬,舍利子之雄才,嗟今莫搬,岂当仁而,试言志以成文,必也正名乎?称之日十门辨惑。”内容有:一通力上感门,二应形俯化门,三净秽土别门,四迷悟见殊门,五显实得记门,六反经赞道门,七观业救舍门,八随教抑扬门,九化佛隐显门,十圣王兴替门。收入《大正藏》第52函。
《法苑珠林》100卷唐道世撰。是书成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以佛教故实分类编纂,分100篇,篇下分部,部下系目,共640余类,皆二字标题,篇前有“述意”,部末有“感应缘”。内容是佛教的因果故事,所引文献多本于佛教经典,采人世俗文献也多达1400余种,对研究唐初以前佛教历史及社会风俗、掌故等很有参考价值。有明妙德奄刊本、清道光丁亥年(1827)常熟蒋氏刻本(闺阁本),题100卷,《四部丛刊》、《四库全书》题120卷,1936年上海影印《碛砂藏》本为今最古之本,《大正藏》亦收录此书。
《诸经要集》20卷 唐道世撰。本书又名《善恶业报论》,书成于唐显庆年间,是一部将佛典中有关教法、修行、仪轨和善恶报因方面的论述,按类编排的佛教类书。全书共30部,内容是:三宝、敬塔、摄念、人道、呗潜、香灯、受请、受斋、破斋、富贵、贫贱、状道、报恩、放生、兴福、择交、思慎、六度、业因、欲盖、四生、受报、十恶、诈为、惰慢、酒肉、占相、地狱、送终、杂要。收入《大正藏》第54函中。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3卷 唐圆照撰。此书是唐僧圆照于贞元十年(794)奉敕撰写的,记录了玄宗、肃宗、 代宗、 德宗四朝的译经及撰述,附载有上表、制诏、碑文等,保存了当时有关佛教的史料。
圆照 唐代僧人,俗姓张,京兆蓝田(陕西蓝田)人,通诸经典,旁及儒墨,累官内侍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撰述甚多。
《悟空入竺记》唐圆照撰。是述了唐僧悟空于唐天宝十年(751)奉敕出使天竺及唐贞元六年(790)携经归国的经过,述其备涉艰难、捐躯委命、誓心报国的事迹。收入《大正藏》第51函。
《破庵祖先禅师语录》1卷 唐圆照撰。此书包括“夔府卧龙山咸平禅院语录”、“平江府秀峰禅院语录”、“临安府广寿慧云禅院语录”、“平江府穹窿山福臻禅院语录”、“湖州府凤山资福禅院语录”、“秉拂”、“普说”、“法语”、“偈赞”、“行状”。收入《续藏经》第2编第26函。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6卷 唐圆照撰。本书一名《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碑表集》。它汇集了唐僧不空及在肃宗、代宗两朝的奏表和皇上的答制,共133首。收入《大正藏》第52函。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30卷 唐圆照撰。是书成于贞元十五年(799),在《开元释教录》的基础上,增加特旨、承恩,录于“总集群经录”之前,另补开元十八年后65年间新译入藏的众经和译人事迹,并据《续开元释教录》载入奏议、诏谕等文字,体例和《开元释教录》殊不一致。收入《大正藏经》第55函。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6卷 唐彦宗撰。本书汇集了历代有关沙门是否应当跪拜君亲之争的文献和事件。内容:一故事篇半岛官网,辑录了东晋到隋代有关沙门是否应当致敬王者的奏诏书论,间有叙事。二圣朝义不拜篇,辑录了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下达的令沙门不致拜君亲诏令和僧人、大臣中主张沙门不应致拜君亲的议状表启。三圣朝义拜篇,辑录了唐高宗敕令后,大臣中主张沙门应致拜君亲的议状,以及后来唐高宗决定沙门不必致拜君王,僧人要求同时也不必致拜父母的奏状诏表。它是一部系统的史料汇编。收入《大正藏》第52函。